广告
首页>名家专栏>文章

【首席在线】财务自由之路:一个投资家的二十年 (五)

文 / 首席在线 来源:中油网 2019-04-19 00:46

(五)信念的好处

我原本每年会给投资人写一、两篇年度投资回顾,平日也常会遇到需要解答的投资问题,多有重叠之处,为了提高效率,渐渐以文章方式统一答复,一来二去便有了写财经文章的传统,给人印象较深的有2004年的《播种季节》、2007年秋《为了再见的告别》、2008年《穿越众人的惊恐》、2009年《暗夜中的坚守》、《专业的胜利和世俗的未成功》等。这种理念的传播无意中起到了投资者教育的作用,在日后一次次经济危机中起到了坚定人心的效果,信念的好处在于它能让人度过艰难的时光。

金秋十月是《钱经》杂志创刊整100期,这期间,我有五年多时光与他们的青春月月交织在一起,这是我之前没有预预料到的。

写《钱经》专栏的本意是让那些对于投资绝望的人们知道,在没有内幕、不听黑嘴、不跟庄家、甚至不天天“炒”股的情况下,也是投资成功的可能。本打算只写一年,不期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撞个满怀,于是咬着牙坚持到现在,没想倒是渐渐得到一些读者的嘉许。

尽管我一直有“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习惯,但在2007年牛市行将终结之际,应承写这个每月专栏终究是个极其错误的决策,这个“牛尾巴”时刻的决定令我日后懊悔不已,自己经历悲惨也就罢了,还要将这悲惨展示于人前,实在是有苦难言。这再次证明没有人可以预测市场,我也不例外。好在有足够长的时间,让我有机会证明,长期而言,我们并不需要靠运气胜出。

生活中的点滴或多或少地成为文字素材,在某种程度记录了所见所闻,它们是如此受欢迎,以至于我被称为“投资界写文章最好的人”。甚至在发表《第一最好不炒股》之后,有人认为我是搞文艺的,而非投资业者。自己也常回顾一下过去的写作,原本是怕写重复了内容,却发现有些文章确实悦目,就如同不经意间翻出十多年前在美国读MBA时写的论文,看着大篇流畅的英文,心中竟升起幻念:“这竟是曾经的我亲自写的吗?!”

较为中意的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彩色的经济学家》、《秋凉中寻桂花香》、《投资的目标》、《巴菲特,生日快乐》,文采与理念俱佳。例如在《要找就找天南这样的人》一文中对春天的描绘:“温哥华的四月,远望山上还是白雪皑皑,公园里却已是樱花盛开,满树满眼粉红色的舒畅,微风轻过落英缤纷,花瓣随风飘舞,落在肩上、发上,落在怀里”。至于广泛被关注的《十五年一千万》,应该是无意中切合了许多人心中的愿望,但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理解之后全力以赴执行和义无反顾的精神,“知行合一”绝非易事。

尤为喜欢的是2009年4月专栏两周年时的《有人夸我文章好》,题目潜在本意是说除了文章好之外,我们实际上投资干得更好。清楚地记得,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身体像是燃烧了一般激动地发抖,这才明白老一辈作家所言“如果想感动读者需先感动自己”的含义。这篇文章至今读来仍然觉得清新无比,其中一段“春天来了,去年的樱花再次盛开,窗外是一株大大的樱花树,一束束粉色的花朵竞相地开着。早晨起来,透过繁花,印着清澈蓝天的背景,刚刚割过的草地散发出清新的青草的味道。”本是源自在海外时写给北京亲人的信件。

当时正值温哥华的春天,前不久再次旧地重游,坐在同一片草地前,樱花盛开的季节已过,满目青翠依旧。老友相对,仍然记得2009年4月的对话,“再过三年,也就是2012年的4月,估计这次金融危机应该过去了”,但是残酷的世界告诉人们,我们实在低估了本次危机的长度与烈度。一如当年所言:“即便我们的精神可以穿越眼前的迷茫而窥见未来的锦绣美好,我们沉重的肉身仍然要留在此刻的时空,历经必要的磨难 ”。

这个十月也是本次金融危机整整五周年,自2007年10月上证指数6100点跌宕直下到如今的2100点,累计跌去三分之二,市值缩水7万亿。而相形之下,引发本轮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其股票市场在经历危机之后,却已几乎完全复原,这之间的反差确实令人深思。

这五年以来眼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打开媒体至今仍是不断跳入眼帘的悲惨。面对萧索零落的市场,有谁知道是满地鸡毛还是黄金遍地?想起麦克阿瑟着名演讲中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Old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我想说:投资不死,只是凋零。(Investors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即便是过往失去的五年,人们也见到有沙漠之花在盛开。

已有的日子,唯一遗憾的是,在证明每个人都有达成财务自由可能的同时,却没有过多地提醒其间的艰难与残酷。不要指望每一次努力都有正向的回报,翻阅十多年前的笔记,见上面有一段:“我们今天播下的种子,在未来的道路上,如果能有80%发芽,60%开花,30%结果,我们的幸福就已经足够了”。

(六)投资成功的策略与道路

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这种境界被称之为“财务自由”(FinancialFreedom)。多年以来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如果人们过的富裕一些,通常他们会更幸福些。查理?芒格说:有智慧的人可以用金钱获得幸福。曹仁超说:“85%的幸福可以用金钱获得”。诚哉斯言!

财务自由的境界如果没有前人荫庇,通常需要一砖一瓦地建立并认真地加以呵护。社会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正在奔赴成功的人和已获成功的人,并非常言的穷人和富人。“正在奔赴成功”的人,即尚未达到财务自由境界的人;“已获成功”的人,即已获财务自由的人。

前者以职场白领“杜拉拉”为代表,应在关注自身的工作之外,可以通过执行适当的财务规划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这个阶段约用三个经济周期的时间可以完成,在资产配置策略上需要注重适当“集中”,集中火力才有可能打翻身仗。可参阅《一场战斗和战争的区别》一文。

后者以成功企业家为代表,目标应是财富的保全和增值,因为从“有”到“无”的例子并不鲜见,这个阶段资产配置的策略应是适当“分散”。

“杜拉拉”们往往因为目标太遥远而放弃;企业家们往往由于过于自信囿于已有成就而坐失良机。这两类人群在现实中可能互换。

针对认为目标太过遥远的人们,我们将目标分解一下,将财务自由的初级阶段称之为“财务健康”。并认为一个普通家庭通过十五年的执行规划,应可以达到财务自由的目标。运气好的话,时间可能会缩短,但运气不在努力范围内。可参见《十五年一千万》一文。

达到财务健康的标准是一个人或家庭,其财产性收入达到或超过其日常工作所得。如果一个人上班每月赚八千元,有朝一日即便在家躺着每月也有一万元收入,心里会安稳许多。这种安心的感觉就像如果想喝一杯水有一整桶水放在旁边;如果要开车出门油箱是满满。我至今尚未遇到因为有了财产性收入而虚耗时光的人。相反,就所见而言,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不勤劳,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不用心思考。

中国文化中有“耻于谈钱”的传统,但同时也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对于财富构建和保全,我们这里所探讨的“道”就是投资。投资又可以涵盖诸如创建企业、房地产交易、古董收藏、PE、VC、证券市场等,鉴于企业创建的独特性、PE、VC对于社会关系的高强度要求、古董收藏的专业性、不动产交易较差的流动性,我们的着重点最终较多地落在资本二级市场上,也就是通常而言的股票市场。但这些并不互相排斥,它们在生活中有机地交叉在一起。势变事宜,随机而化,“变”才是唯一不变的。

而今理财一词已深入人心,但大众很少能窥其全貌。理财实际上由四个部分组成:银行、保险、投资、税务。理财整个的核心简言之就是: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在这四个部分中,就根本目标而言,银行业务提供的是便利,保险提供的是保障,税务指的是节流,而增收的责任主要由投资完成,投资是一个家庭财富升腾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最难和风险最大的部分。

投资的成功道路只有两条:一是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人;二是找到像巴菲特那样的人。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绝大数人并不必亲力亲为。

追求财务自由的种子,实际上深播于每个人的心中。在投资的过程中,或有挫折、或有跌倒、或有寂寞、或有嘲讽,以金石可镂的坚忍和宁静致远的心态或可令人接近最终的胜利。再多的困难都值得去努力,因为这是我们自己要的幸福。

文字关键词:
安全联盟行业验证

Copyright © 2003-2025沪ICP备2024045114号-131  网站邮箱:huvv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