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名家专栏>文章

【首席在线】历史上的无盈利牛市:无盈利,也疯狂?(一)

文 / 首席在线 来源:中油网 2019-04-17 14:51

投资股市最终投的是公司的盈利。如果上市盈利改善,股市上涨天经地义,但有时即便盈利不好,股市也能走牛,这就是我们说的没有基本面的“无盈利牛市”。理论上,无盈利牛市是一种反常现象,因为价格背离了股票的基本面价值,但从历史来看,无盈利牛市不是反常,而是平常。不只是中国,全球各国股市中都经常出现无盈利牛市,比较典型的有四次:1985-1987年的美国、日本,1987-1990年的“亚洲四小龙”,亚洲金融危机之后1997-1998年的美国。

图表1:A股净利润增速与估值

数据来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A股在2014-2015年走出一轮无盈利牛市,2019年的A股又走到了无盈利牛市的路口:盈利下行相对确定,但市场已经走出了一轮不小的行情。没有基本面的无盈利牛市能走多远?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无盈利牛市?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上找到一些有益的借鉴。

第一,靠估值驱动的无盈利牛市并不反常,而是平常。本文分析的四次无盈利牛市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的股市都出现过半年以上的无盈利牛市。从理论上也很好理解,股价由盈利和估值共同推动,但二者并没有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估值完全可以脱离盈利独自支撑一轮牛市的出现。2015和2019年A股两次出现无盈利牛市,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资金和预期是无盈利牛市的两个核心。具体来说无非四个因素:(1)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2)本币升值以及资本流入;(3)金融监管放松导致金融创新的繁荣,比如美国80年代的杠杆收购和投资保险组合,台湾90年代的券商监管放松和地下钱庄;(4)炒概念炒预期,比如美国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对A股来说,这些要素基本都具备了,尤其是2015年,十几次降准降息,金融宽松,改革预期,杠杆配资。

第三,无盈利牛市的涨幅也可以很疯狂。比如80年代的几轮无盈利牛市,标普500指数和日本全市场指数都涨了1倍左右,台湾交易所指数涨了11倍。A股也是如此,2014-2015年牛市上证综指涨了1.5倍。单靠估值推动的牛市有一定的投机性,但做投资永远不能忽视投机的力量。

第四,无盈利牛市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相比美股最近走出的十年慢牛,无盈利牛市要短命的多。比如美股无盈利牛市持续的最长时间是2年(1985-1987年),日本无盈利牛市持续的最长时间也是2年(1985-1987年),台湾无盈利牛市持续的最长时间是2年半(1987-1990年),中国无盈利牛市持续的最长时间不到1年(2014-2015年)。价格可以脱离价值,但当脱离太多的时候,牛市就会变的极其脆弱,一旦货币和预期环境出现变化,无盈利牛市就会掉转方向。

第五,无盈利牛市没有一成不变的大小盘风格规律,要看具体的市场结构。美国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轮无盈利牛市,都是大盘股占优,市场是在当时还是理性的;而台湾1987-1990年的无盈利牛市明显是小盘股、垃圾股占优,90%的交易由散户完成导致股票的市场价格严重脱离基本面。A股散户居多、投机情绪重,所以无盈利牛市弹性大的小盘股表现更优,但随着投资者结构愈发机构化和国际化,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

第六,无盈利牛市的结局不一,关键看基本面。有的是大牛市的前奏,比如1998年的美国;有的经历了短期调整能顺利回到牛市轨道,比如1987年的日本;有的会导致股市崩盘,比如90年代初的台湾。核心在于后期盈利能否跟随估值一起复苏。前期的估值修复一般都来自于资金宽松和改革或技术预期,如果说无盈利牛市期间资金宽松能够有效的传导到实体经济,或者改革顺利推进,或者技术预期落地转化成盈利,那么无盈利牛市就可以过渡到正常的盈利牛,反之,如果资金没有激发实体需求,改革和技术预期落空,那么无盈利牛市的泡沫就会被戳破。

01

1985-1987年的美国:

货币宽松,杠杆收购盛行,投资组合保险风靡

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处在一轮强复苏短周期的回落阶段。首先,80年代初美国取得了“反通胀战役”的胜利,此前连续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头号宿敌”——通胀危机被成功解除,1983年CPI同比增速恢复到3%左右的水平,稳定的物价水平为这轮复苏创造了条件。里根政府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复兴计划”有效地刺激了美国经济,一轮强劲的短周期复苏在1983年年初拉开帷幕,1984年GDP增速曾一度超过7%。随后在1985年,美国经济进入短周期下行阶段,标普500的EPS在1985-1987年年中处在下行周期。

图表2:标普500指数与EPS

数据来源:YaleSchool of Management,如是金融研究院

资本市场和外汇方面,《广场协议》签订,G5国家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美元大幅贬值。80年代初美联储紧缩的货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美国,再加上1983年后强劲的短周期复苏,使美元大幅升值,美元指数从1980年85左右的水平一路上涨到1985年的高点165,涨幅将近100%。美元大幅升值对美国出口和新兴市场稳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美国希望与其他发达国家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以推动美元贬值,也就是G5在1985年国家签署的《广场协议》。在美联储主席公开表示希望干预外汇市场之后,美元指数自1985年2月开始下跌,到1985年底跌至123,到1986年年底跌至100以内。

图表3:美元指数与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尽管有经济增速放缓和热钱外流的双重压力,美股在1985-1987年却表现地十分强劲,从1985年年初到1987年最高点标普500指数翻了整整1倍,市盈率涨了130%;市场风格方面,大盘股整体上跑赢小盘股。一方面,稳定的通胀水平给货币政策恢复“紧缩-宽松”周期变化提供了条件,在1984年下半年经济出现下行征兆时,美联储采取连续降息来应对,联邦基金利率从84年年中11.5%降至86年5.875%;另一方面,市场中出现两个新浪潮,一是杠杆收购,二是投资组合保险。

图表4:联邦基金目标利率

数据来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杠杆收购从80年代初开始兴起,一开始这些收购往往是“友善”的,而到后来就变成了“掠夺”。“掠夺者”通常会给出比二级市场更高的目标价格,而且可能会出现多家竞价,这会导致二级市场股票价格抬升,直到与目标价格接近。到了80年代后期,杠杆收购甚至引发了不少骗局。1987年6月23日,一个投资公司的职员打电话给道琼斯通信社,说他代表斯通公司以70美元/股的价格收购零售商DaytonHudson公司。另外还有传言,达特集团对DaytonHudson公司也很感兴趣,于是就传出了竞标的消息。这导致交易员们疯狂买入DaytonHudson的股票,股价从53美元快速拉升至63美元。然而这只是个假消息,因为斯通公司根本不存在,谎言拆穿后DaytonHudson股价立即暴跌。

80年代风靡美国的投资组合保险本质上是美股的看跌期权。在1979年这个产品被设计出来时,设计者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到了第一个客户。然而到了1987年10月,这家公司保护的资产有500亿美元,还有400亿美元是通过其他公司提供的类似产品保护的,当时美股的总市值大约是2.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当时投资组合保险保护的股票市值占美股总市值的4%左右。投资保险组合导致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有资料显示,1987年10月,使用投资组合保险的养老金有56%的资产投资于股票,而在整个养老金领域,只有46%的资产投资于股票。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这两种创新工具的推动下,美股估值在没有盈利增长的情况下也能迅速扩张。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们也成了87年美股股灾的加速器。1985年之后美元严重贬值,而贸易逆差却未见改善,美联储1987年选择重回加息之路,市场的悲观声音逐渐扩大。10月,收购政策出现逆转,政府将通过对公司收购行为征收一系列新税来抑制收购行为,这导致了市场在10月初出现踩踏。这时投资保险组合就会发挥加速股市崩溃的负面作用,股市大幅下跌导致市场的流动性减少,投资组合保险公司不得不低价卖出它们所代表的一篮子股票,引发市场的恐慌性抛售。正如纽约大学教授希尔博所说:“与早期的金融灾难不同,这次的问题不是因为太多的投机,而是因为太多的对冲。”最终在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美国与伊朗开战,美股以标普500当日下跌20%、从最高点回落33%结束了股灾。

文字关键词:
安全联盟行业验证

Copyright © 2003-2025沪ICP备2024045114号-131  网站邮箱:huvv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