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年以来表现抢眼的港股市场,似乎最近蒙上了一层阴影。随着美联储主席耶伦讲话之后,市场预期美国3月加息的概率大幅升温,甚至3月加息已经近乎是“板上钉钉”,今年以来表现抢眼的港股,以后日子还好过么?
对此多位资深市场人士认为,美国加息预期升温,无论对A股还是对港股,更主要的是利空消息,不过因为利率上升,国际大银行可望因此受益,市场整体表现可能出现分化。
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美联储主席耶伦发表讲话,给出了3月可能加息的最强烈信号,称“将评估就业和通胀的演进是否继续符合我们的预期,若符合,进一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可能是适宜的”。同日,芝加哥利率期货显示3月加息概率高达近80%,表明市场已经形成一致预期。
在本月的会议上,委员会将评估就业和通胀是否继续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前进。如果情况如我们预期的一样,进一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可能是合适的。除非新进展显示经济前景实质性的恶化,收紧货币政策的过程不会像2015年、2016年那么慢。
美国过去三次加息周期,加息周期为1994年2月到1995年2月,基准利率从3.25%上调至6%;1999年6月到2000年5月,基准利率从4.75%上调至6.5%;2004年6月~2006年7月,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由此可见,过去加息周期都出现过1年内基准利率上升大约两三个百分点。
王项鸿认为,本周美联储官员集体转鹰语,市场预计美联储3月加息概率高达96%,接连“尽快加息”言论将概率翻升三倍。也就是说美联储3月加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就是下周五(3月10日)公布的美国非农数据。
博大资本行政总裁温天纳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美国加息理论上利好国际银行股的息差收入,不过也会压抑新兴市场的表现及经济活动,相互产生矛盾的影响;而当前某些银行股主动回购手法,主要是考虑到提升公司每股盈利。
讯汇证券行政总裁沈振盈称,踏入2017年,港股逐步从低位回升,到二月初开始出现突破,当时市场吹嘘“北水南调”,养老金入市,使得媒体及大行齐齐渲染着“大时代”、“大牛市”的来临。然而,就在此一刻恒指屡冲24000点关口不果,成交持续上升至近千亿元,也未能再度突破。上周港股开始出现跌势,下破了自去年12月底延伸出来的上升轨,相信本周仍要向下寻底,初步可能会到22800至23000水平。
项鸿认为,美国加息利好国际性银行,但对香港银行而言,要看他们是否跟随美国加息;加息会利空地产以及其他商业活动。
目前来看,港股和A股都要调整,国内银行股是权重股,调整可能性更大,主要原因是反弹到一定位置,有一定压力。加息初期新兴市场调整可能还没有结束。尤其是对中国而言,银行的坏账压力没有真正体现出来,随着房地产贷款收紧及供给侧改革带来僵尸企业的出清,银行业绩短期改善难度大,更多依赖于消费贷款,这对银行而言也不是短时能见效的。所以,收入和净利润增速都不会明显改善,更多的体现的还是资产端的小幅减值和负债端的利率成本压力。
同时金融市场遭遇美联储加息强力轰炸,而美元指数更是创新高。本周美国2月非农就业人数公布,项鸿认为,美联储3月是否加息就看非农数据的表现。此外,欧银决议也将重磅来袭,在3月15日荷兰大选前,若欧银决议暂未扭转欧元区疲软趋势,脱欧风险恐再度增加。项鸿提醒,重点关注国际消息,切勿追涨杀跌。
Copyright © 2003-2025沪ICP备2024045114号-131 网站邮箱:huvv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