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前瞻:中国可能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5%左右,货币政策告别宽松,财政赤字率料与去年持平,关注房产税、个税改革进展。
据彭博分析报道,中国经济出现久违的回暖态势。稳增长压力减轻,给宏观政策带来了调整的需求和空间。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房地产过热、金融杠杆风险等问题,政策调控已开始频频发力。3月又至,定调全年政策主线的“两会”召开在即,中国决策者将如何适应经济企稳后的形势变化?哪些风向标值得重点关注?
以下将为您提前“划重点”。
1. 增长目标留有余地
关键事实:2016年“两会”,总理李克强将年度GDP增长目标从2015年的7%左右下调至6.5%-7%区间。2016年中国最终实现了同比6.7%的GDP增速,其中第四季度达6.8%,落在目标区间内。
关注重点:中国今年可能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5%左右”,或将目标区间放宽至“6%-7%”,显示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压力将有更大的容忍度;目前PMI、PPI等指标好于去年,稳增长压力不大,但如果将增长目标继续表述为“6.5%-7%的区间”,则6.5%仍有底线意味,呼应2020年“翻一番”。
政策趋向:中国已经逐渐接受经济增速长期放缓的现实,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就业困难,GDP只是预测性而非约束性目标,不顾债务风险大规模刺激经济料难出现。
2. 货币政策告别宽松
关键事实:中国央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步采取了拉长逆回购、MLF操作期限,提高操作利率的手段,推动银行资金成本和货币市场利率上行,结束了货币政策2014年以来整体偏宽松的局面。
关注重点: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货币政策的基调由“稳健”调整为“稳健中性”,具体表现为货币市场加息,政府工作报告及央行官员货币政策立场如何阐述,是关注的重点。
政策趋向:去年“两会”设定的M2增长目标为13%,年终实际仅增长11.3%,今年大概率将出现下调,但随着货币政策转型和金融创新,央行更多运用“利率走廊”等手段实施调控,M2年度增长目标的指向意义可能进一步弱化。
去杠杆:去年中央定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债务规模持续扩张不可持续,打击金融杠杆投机也是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重要着眼点,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及一行三会跨部门监管协调有望加强。
3. 财政政策不再加码
关键事实:去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定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相比201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的说法,扩张意味明显下降。
关注重点:中国今年可能将财政预算赤字率维持在3%的水平。去年,中国将预算赤字率从2015年约2.3%的水平提高至3%。今年是肖捷首次作为财长亮相“两会”,房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将如何推进,也是关注重点。
政策趋向:中国近年在地方债务置换、政策性银行PSL贷款、专项建设债、PPP等领域的隐形财政扩张,力度远超预算内赤字增长,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同时积累了隐性债务风险,限制了财政政策扩张的空间。
4. 房地产调控差异化
关键事实:在连续降准降息后,201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和销量均出现猛增,特别是北上广深等一年城市房价飙涨,多地政府不得不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出台加码限购的调控政策,中国央行据称也对房贷增长予以指导,按揭利率亦上涨。
关注重点:中央经济会议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重点关注房产税改革进展,一二线城市是否增加土地供给,遏制房价快速上涨,三四线城市是否加速城镇化进程,推动去库存。
政策趋向:中国房地产市场一二线城市和三四城市面临完全不同的供需形势,一二线难在稳定价格,三四线难在去库存,这意味着包括限购、限贷、税收等在内的调控政策将更加差异化。
5. 人民币汇率稳定第一
关键事实:人民币去年贬值6.52%,在美国加息和资本外流的持续压力下,中国外汇储备1月底跌破3万亿美元大关。与此同时,从个人购汇、企业对外投资到人民币跨境支付的资本管制不同程度收紧
关注重点:中国共产党今年将召开“十九大”并进行重要的人事改选,宏观政策首重稳定,在连续两年贬值后,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如何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吸引资金流入,如何在遭遇贬值逆风后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值得关注。
政策趋向:近期美元走势较弱,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缓解。面对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发动贸易战、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及美联储加息、欧洲选举等不确定性,且资本流动仍存在严格管制的条件下,人民币出清贬值预期、实现汇率双向波动尚需时间。
Copyright © 2003-2024沪ICP备2024045114号-131 网站邮箱:huvv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