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凯雷投资集团和麦当劳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将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预计将于2017年年中完成交易。进入中国市场二十多年之后,麦当劳把自己给“卖了”。
事实上,作为仅次于百胜集团的中国第二大快餐连锁店,最近这些年,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多少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根据欧睿咨询的统计数据,从 2010 年至 2015 年,麦当劳在中国的快餐市场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麦当劳作出了出售中国业务的决定。那么,作为洋快餐巨头,麦当劳为何在中国市场受挫,得不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上。
1、深陷食品安全丑闻
中国是麦当劳全球第三大市场,截至2015年底,麦当劳中国共开设了2230家餐厅。
然而,2014年的“食品安全丑闻”事件,让麦当劳深陷舆论漩涡中。
当时,有记者卧底麦当劳、肯德基等公司的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发现其将过期8个月的、颜色发青的臭肉重新切片装进新包装,将“保质期”延长了一年。而且,每天会有专人制作两套报表,以掩盖真实的生产日期。
消息一出,引起一片舆论哗然。
而这起食品安全事件,对于麦当劳而言,可谓是重重的一击。
2、本土化不足,受到中国本土快餐企业的冲击
数据显示,从2008年-2014年,中国餐饮市场的零售额由1.265万亿元增至2.786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5.1%。其中,快餐店的增长备受瞩目,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达17.5%。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快餐领域这个“大蛋糕”中,中国本土企业正在强势崛起,例如真功夫、华莱士等等,这些企业表现越来越抢眼,进一步与一些老牌洋快餐争夺市场份额。
与麦当劳这种全球化布局不同的是,中国本土快餐企业虽然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连锁化发展,企业形象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但是,相比而言,中国本土的快餐企业更加立足于本土化,他们深知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喜好,也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而麦当劳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从其产品上可见一般。
在中国市场,麦当劳依然沿用其在欧美市场的策略,即使在后期针对中国消费者口味进行产品改良升级,例如推出“鸡腿汉堡”,以及针对中国本土市场的“珍宝三角”等产品,但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期,在产品的定位及其口味的细微差距,麦当劳终究并不能赢得广泛消费者的心。
加上最近这些年,中国快餐市场竞争激烈,本土企业、电商快餐冲击,麦当劳的辉煌不再。
3、消费群体不买账,门店创新依然无法赢得青睐
事实上,麦当劳对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
2015年,据路透社报道,尽管百胜和麦当劳都将中国市场归入高增长市场,并将其视为抵消全球销售放缓影响的重要市场,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们正对光顾肯德基和麦当劳失去了兴趣。
回溯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也不过短短20多个年头。
1990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
1992年4月,北京的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当日的消费人次过万。
如果说,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后,因国人的新奇感等因素,占领市场,那么在20多年后,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理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当然,麦当劳也曾作出过改变。
比如说,进行麦当劳继续进行本地化,比如增加中式食品,减少盐的含量等。
又比如,在深圳东门商圈的光华餐厅打造2.0创新的新样本,以全黑色玻璃外墙来体现“未来概念”,而店内则是黄色为主打的简约设计。这次业务创新已经是麦当劳第五次形象升级。
然而,这样的转型升级,还是无法获得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最终,麦当劳还是作出了出售中国业务的决定。
中油财经网小编认为,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快餐行业的洗牌必不可少。在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庞大的市场,谁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才能最终打赢这场没有硝烟之战。
Copyright © 2003-2025沪ICP备2024045114号-131 网站邮箱:huvv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