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年收入12亿以上被定为高收入群体,要加税的新闻吗?当时引起不小恐慌。虽有关部门马上进行辟谣,但是关于如何定位中产阶级的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关注重点。那么中产阶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11月2日,经济学人智库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在2030年前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3/4的中国人将成为中产。
哪些人算“中产阶层”
何谓中产,目前官方没有给出定义。而社会上关于中产阶层的界定一直颇有争议,甚至还衍生出很多关于中产阶层的“定义”,其中不乏“被中产”“伪中产”和“超中产”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混乱现象。
权威机构表示,中国的中产阶层有2.25亿人,他们是目前全球最焦虑的人。对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是:“家庭年收入在1.15万到4.3万美元,即家庭年收入8万到3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群体。”
国际上通行的对“中产阶层”的定义,指其收入和财产处于社会平均水平及其附近区间或收入、财产中位数及其附近区间的人员的集合。如按此定义测算,目前我国有3亿多中等收入群体。
这个数据跟中国的现实国情相比,显然不符。
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平均工资收入不高,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处于平均数以下,社会分配格局还远不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橄榄形”,而是底部偏大、中上部偏细尖的“金字塔形”,据此,不宜简单套用国际上确定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
中国中产阶层界限:其收入处于全国或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其家庭生活水平达到全国或当地小康与比较富裕程度之间的人员。
具体量化标准是:中产阶层成员的收入在各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平均值与平均值的2.5倍之间,即从全国层面看,2013年劳动者个人年收入在6万至15万元或家庭收入在8.5万至22.5万元,家庭人均住房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及以上且另有一定数量金融资产者,就可以认为进入了中产阶层;而在北上广深,收入则须达到全国平均值的两倍,即2013年个人年收入12万至30万元或家庭年收入17万至45万,且其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并另有一定金融资产者,才能在当地称为中产阶层。
按照以上定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并参考一些研究机构对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测算得出:目前我国中等收入劳动者有1.6亿多,约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7.7亿的20%;加上其赡养人口合计约为2.4亿人以上,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3.67亿的18%。当然,今年已经进入2016年,上述收入和财产标准区间也应适当提高,中产阶层人数和比重也可能会有所变化。
到2020年我国中产阶层有望达4亿人
目前我国中产阶层比例仅占总人口的18%,当下首要问题,是要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
而扩大中产阶层比例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建设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好的效果,确立目标至关重要。
可考虑到2020年,使中等收入劳动者总数增加到2.7亿,占比提高到30%以上;加上其赡养人口,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近4亿,占届时全国人口总数的28%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可设定目标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成为中产阶层,其总数提高到9.6亿人以上,占届时全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
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就意味着,未来4年,通过改革和保持全国经济增速年均不低于6.5%,有希望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由2013年底的1.6亿人左右,扩大到2020年的2.7亿人,7年扩大1.1亿,每年扩大约1600万,加上其赡养人口,中产阶层将由2013年的2.4亿增加到近4亿。
中产阶级很容易陷入焦虑状态
中产收入阶层的焦虑,来自高税负下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忧虑,来自不断攀高的房价和教育、医疗、养老的高成本。更为严重的,“中产收入陷阱”会导致国家丧失社会政治发展的稳定器,导致国家迟迟不能迈入成熟稳定的社会政治发展阶段。如果李稻葵所言“中产收入陷阱”成立,无疑,中国将面临一个艰难的坎儿。
目前国家面临的最要紧的问题是,中产阶层的比例还明显偏低,首先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现状,努力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接下来,才是如何减轻中产阶层焦虑。
Copyright © 2003-2025沪ICP备2024045114号-131 网站邮箱:huvv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