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企业上下游配置观察与思考
文 / admin
来源:中油网
2013-11-15 16:41
在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成为众多石油石化企 业的关注点。石油石化企业实施这一战略,除了扩大规模外,调整适宜的上下游配 置比例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上下游一体化成为石油石化企业结构调整的关注点
1.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强化上下游一体化配置
1998年起,随着5次大型石油公司的合并重组,石油资本重新走向集中, 主要 石油公司近半个世纪来稳定的实力对比发生极大的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埃克森公 司和英荷壳牌集团遥遥领先,BP、雪弗龙、德士古、埃尔夫、莫比尔等一批规模相 近公司并列其后的局面,出现了规模前所未有的5 家超巨型石油石化公司??埃克 森美孚、BP/阿莫科/阿科、英荷壳牌集团、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雪弗龙/德 士古,形成了新的“石油五巨头”.重组后的公司每家不仅具有雄厚的资产和油气 储量、1亿-2亿t/a的油气产量、上亿t的炼油能力和销售能力,同时还具有200 万 -480万t/a的乙烯生产能力,形成上游有雄厚原油生产基础、 下游有大规模石油 化工生产能力的上下游一体化石油石化公司。
从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的角度出发,“石油五巨头”各自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充 实了原料资源,几家公司合计原油产量几乎相当于石油输出国组织产量的一多半。 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的上下游一体化结构,无疑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原料受制于人的 担忧,缓解了受石油价格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在更大范围内提供了调整资源优化配 置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石油化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产油国关注下游石油化工建设
具有天然资源优势的产油国也在关注石油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产油国把重点 放在加速下游产业建设方面,开展大规模石油化工装置的新建计划,显示出力图把 单一的石油原料优势进而扩展到成品油、石油化工产品等多重产品优势的决心,形 成另一种展开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模式。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该国35%的GDP、80%的出口、75 %的收入依赖于石油。 沙特阿拉伯以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发展下游加工工业,积极扩展石油化工生 产基地的规模。1999年底该国乙烯生产规模已经达到340万t/a(世界第7位, 占世 界市场份额3.7咒),到2001年底预计达到570万t/a,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3 位,市场分额上升到5.5%.此外,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 伊朗等国都制定了 大型乙烯装置的建设计划,增加下游石化装置。
对于这些掌握石油原料的石油输出国而言,虽然把石油直接作为商品,或者转 化为化工商品,只是一个简单的利润分配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后者有利于资源优化 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据报道,这些国家乙烯生产成本只相当于日本的1/4,最 保守的估计为110美元/t. 这样的成本优势势必成为后续石化产品竞争力的有利后 盾。
产油国加速石油化工装置建设,通过新建下游配套生产装置实现上下游一体化, 达到有效化解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更高的利润率。
二、调整上下游适宜的配置比例是实施上下游一体化的重要课题
建立在油、气资源基础上的石化企业追求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将有利于 资源的优化配置、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综合利 用的深度,提供相对宽余的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余地,形成市场竞争优势。这对于 大型企业的运营是相当重要的。
石油石化企业为实施上下游一体化战略,不仅要解决扩大规模、形成规模优势 的问题,还要依据实际情况调整企业内上下游的配置比例。通常石油石化企业在油 气勘探生产、石油炼制和营销、石油化工生产方面占用资产的分布可以大致表明上 下游配置的情况。产业结构调整中表现出的“强化上下游一体化”,从某种意义上 讲是上述各领域配置比例的调整。依据这样的观点,五大石油公司的调整表现在强 化上游、并购下游。例如:1998年前,埃克森公司资产的90%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生 产,尽管规模很大,但是很难说是上下游一体化,与美孚重组后3 部分的比例调整 为48%、34%、16%(其他4%)。壳牌公司则把54个石化基地减少到17个。 产油国 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加速乙烯装置的建设。中东产油国计划到2006年增加乙烯817万t /a.最近有消息说沙特SABIC对收购荷兰的DSM公司石化部分感兴趣。 尽管做法各 不相同,但相同点是调整上下游规模,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适宜配置比例”.
目前国外大石油公司的主要业务占用资本分布平均为:油气勘探生产46%,炼 油与经销31%,石油化工14%.这样的配置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产业结构中重 视资源配置的原则。在石油原料供给与价格处于不太稳定的时代,首选按照原料规 模考虑下游配置规模将有可能减少后续的被动。换句话说,迫于现实石油原料价格 不稳定的消极影响,原料与通用石油化工产品层间的盈利空间减小,比较稳妥的做 法是依照可靠原料规模布局下游的规模配置。
三、相关问题思考
1.我国石油资源接替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石化工业毛利变薄,那些不能向上游发展与原料一体化的企 业遭到需求停滞和高原料成本的压力,经营相当艰难。即便是有上下游配置的企业, 由于尚未达到适宜配置比例,依然不能充分显现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巴斯夫公司 发表的2001年上半年经营情况表明,尽管石油、天然气部门成为收益最多的部门, 达到7.54亿欧元,由于下游的原料主要依靠外购,难以摆脱受石脑油价格极不稳定 的影响,石化部分的利润率处于强力挤压之中,以至化学事业部门的销售额虽然比 去年同期增加了7.4%,但是营业利润却减少了40.1%,塑料、 纤维部门甚至处于 萎缩局面。
日本《化学经济》在报道我国石油石化情况时,特别提到我国石油化工集团公 司由于其前身是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企业,因此油气勘探生产、石油炼制和营销、 石油化工生产三部分配置比为21%、43%、32%,其他4%(1999年数据)。应当看到, 这样的配置比例对于实施上下游一体化的战略并不十分理想。由于上游配置比重偏 小,每年不得不进口相当数量的原油,面对不稳定的国际原油市场,难以摆脱外购 原油价格造成的风险,因而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难度。为此,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采取 措施,2000年2月设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同年3月吸收合并新星石 油有限公司,旨在加强上游建设,强化油气开发生产的配置。最近,中国石化集团 公司李毅中总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石油资源的接替是一个很突出的 矛盾,要依靠我们油田开发方面实力雄厚的工程技术队伍,到中东、东南亚、非洲、 俄罗斯进行油气开发,拿到国外资源。”这一决策对于解决我国石油资源接替的矛 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实现上下游一体化战略时,调 整配置比例的任务相当艰巨。
2.建设石油资源安全储备体系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石油输入国)作为能源 政策,特别是应对石油危机的对策之一,开始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系统。历经10多年 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上达到了计划储备目标。以日本为例,尽管日本企业普 遍盛行“无仓储化”,但是很早就确立了“政府导向型”储备体系,建立并不断扩 充石油储备系统。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建成10处大型石油储备基地;1998 年日本合计石油储备量相当于163天的使用量。欧州的德、 法也确立了“社会市场 型”官民结合、以民间储备为主的石油储备政策。
事实证明,随着这些国家石油储备体制的建立,储备能力不断增加,提高了抵 御石油供应变动风险的能力,尽管在20世纪 90 年代石油市场原油供应量平均减少 460万桶/d,缺口数量超过了前2次石油危机,但是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对前2次有所 减少。
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仅 原油净进口量估计达6000万t , 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 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在 2010年前不会有多大的变化。综合国内多家机构的预测结果,如果国内原油低增长 (2%)的趋势不能扭转,2010年石油进口量将达到1,2亿t,对外依存度达到40%左 右。
建立石油安全体制具有比较现实的意义,其中之一是建立石油储备系统。最近 媒体以“反恐怖战抬高中国原油进口成本,建立战备储备迫在眉睫”为题报道说: 作为我国长期石油战略调整,按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 方针,到2005年将建设储备能力达到800万m3的石油储备基地, 采用外汇储备与资 源储备交换的手段规避风险。
3.充分利用煤炭资源
在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从资源和产量看,煤炭占据主要位置的局面将持续 相当长的时间。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应当考虑到这种特定能源结构的影响,积极寻 求可能发挥协同优势的接点。
此外,考虑到我国煤炭资源、品种和成本的优势,应开发煤炭直接、间接液化 等先进的煤炭利用技术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应用。发挥协同优势将对我国石油石化产 业技术进步提供强大的支持。